2)第一百零四章 目标降伏高丽_水浒新秩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发烫的耳朵,轻声说:“好!”

  随即,转身,步伐坚定地登上旗舰“辽东号”。

  “启航!”

  这一战的结局,

  将决定辽东半岛和高丽国至少数年内的政治格局,

  间接影响整个东北亚未来的走向,

  事关大局,徐泽必须亲自组织。

  好在,高丽人的反应迟钝,给了同舟社充足的备战时间。

  处于一线的保州,不仅城防体系得到极大增强。

  送去的劳改营也提供了充沛的兵员。

  这些人在东南路本就转化得差不多了,

  在对自由安定的期盼,对战功的渴望,以及对高丽人蔑视的三重心理叠加下,

  爆发了极强的训练激情和战斗欲望,表现甚至比部分保州籍士卒还要积极。

  正是对保州坚不可摧的信心,

  才能让徐泽可以放心布局,以此地为饵,吸引高丽大军北上。

  作为“后方”的东南路,

  有混乱的辽阳府作反衬,已经变成了辽东亡人竞相来投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  官府对生存环境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,与百姓自然发展相比,不可同日而语。

  在同舟社深入社会最底层的组织强力推进下,

  过去一年里,东南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。

  水利工程建设、新开垦农田、道路交通网络等基础建设跨越式发展,

  甚至超越了之前百余年时间,本地居民反复进与退的自然发展总和。

  但更关键的,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彻底改造,

  相对于早就开发成熟的大宋,

  辽东这块“蛮荒之地”,在生产开发显然要吃力很多。

  有弊就有利,

  这片基本被各类“学派”和“思想”遗忘的土地,更适宜于同舟社这种根治底层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。

  蒲离卜、普察奴、韩观、萧引古等,被徐泽留下继续任用的辽国官员,

  其实只是同舟社政令的执行者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。

  实际上,他们所有的决定,

  都必须依靠同舟社的基层组织,才能落到实处。

  这几人也一直在主动接受,积极学习同舟社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方法。

  当然,这和几人的觉悟高低没有多少关系,纯粹是幸存者偏差。

  不仅是同舟社社首徐泽的有意识选择,

  同舟社作为一个发展了几年的严密组织,已经开始具备自我意识,

  尽管此时还很弱小,但在辽东这片人文荒漠,

  它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,自主选择需要的人才。

  而对于几百年以来,一直挣扎于温饱线以下的绝大部分辽东百姓来说,

  能看到希望的“吃饱穿暖”诱惑,和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,

  比什么“学派”“思想”“种族”和“皇帝”都要靠谱。

  哪怕现在同舟社突然退出东南路,辽军渡海而来,或是金军南下,

  本地百姓也会用手中的刀枪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——

  打破种族隔阂,深入村社的互助组和保甲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aojia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