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章 屁股决定思路_水浒新秩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其人倒是正合适。

  “柴庄主家大业大,仓促之间搬家,困难肯定不少,你带两队兵马去协助他吧。”

  “末将,得令!”

  柴进要搬家了,非常仓促。

  实际上,就是刚刚见了徐泽之后,其人才定下的决心。

  没错,的确是徐泽指点迷津,“帮”柴进定下的决心。

  沧州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柴进,这位公子哥“主动”抛售田产,迁至登州做寓公,便是“帮”徐泽稳定了沧州。

  徐泽此举并非绝情无义,恩将仇报。

  恰恰相反,其人正是念了七年前的一点交情,才给了柴进自己选择命运的机会。

  就算去年赵佶煞费苦心地下诏“周柴氏后已封崇义公,复立恭帝后为宣义郎,监周陵庙,世世为国三恪”,徐泽也丝毫不为所动。

  同舟社的天下要想长治久安,就必须拿赵宋庞大且贪婪的食利阶层开刀。

  其中,最大的食利者——“前朝”皇族赵氏必然要被剥夺所有特权。

  而作为前前朝皇族的柴氏,在同舟社新政权内,更不可能有任何特权。

  沧州柴氏这些年能聚攒起的庞大家产,靠得是软弱的赵宋王朝赐予的特权和纵容,和勤劳致富、善于经营没有半点关系。

  以柴进的任性妄为,换成普通的地主,家产早就折腾干净了。

  就他干的招募流亡,结交匪类的破事,换成普通人,也早被官府盯上,指不定哪天就破家灭族了,哪里还能有今日的富贵?

  同舟社治下,不允许有法外之地和法外之人,这个问题不容丝毫妥协。

  亲如兄弟的史进不行,更进一步的师父王进也不行,之前仅有一面之缘的柴进更不行。

  等沧州稳定下来,各项社会改革铺开,必然要“侵夺”本地最大的地主柴氏之利益。

  以柴进的不自知,极大可能会在这期间尝试挑战同舟社的法规,为自己招来破家灭门之祸。

  到了那个时候,这方世界可没有什么梁山好汉能来救他。

  徐泽亲自召来柴进面谈,正是因为念旧情,给这个还没遭受过社会毒打的公子哥一个机会,饱含徐社首真诚的善意。

  至于柴进能不能理解,徐泽倒不是太在乎,自己问心无愧即可。

  其人能理解,自然皆大欢喜,若是执迷不悟,革旧鼎新的同舟社自不会对这个旧得不能再旧的“天潢贵胄”网开一面。

  徐泽给了柴进三个选择。

  其一,主动“抛售”名下耕地、田庄、山场等家产,迁往同舟社治下的京东东路定居,等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再开始新生活;

  其二,死守着“辛苦经营得来”的田产不放,等待同舟社社改政策落地,失去各种特权保护后,被其他合法经营的地主挤兑到破产;

  其三,利用柴家在沧州的“巨大影响力”,选择暴力捍卫自己的“合法权益”,将倒行逆施的同舟社赶出沧州去。

  其实,还有第四条选择:拿出传说中的丹书铁券找徐泽理论。

  只是,连赵宋王朝都要推翻的徐泽,如何会认赵氏赐给柴氏的旧物件?

  真要有的话,还不如当作文物留给后世子孙,若干年后,兴许还能卖个好价钱。

  很明显,干大事珍惜身的柴进没得选,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后,其人选择了出售家产。

  柴进名下的田产数量惊人,仓促之间哪能寻到合适的下家接手?

  再说,赶走了柴地主,换成曹地主,又有什么意义?

  所以,柴进的这些田产只能卖给同舟社。

  至于价格,徐泽没打算坑柴进。

  但沧州差劲的位置和常年受洪涝灾害的恶劣自然环境,注定了地卖不起价,更何况,“批发”和“零售”价钱自来都不一样。

  而且,徐泽也不会支付柴进现钱,没谁能随身携带这么多现钱,且路途遥远,让柴进带这么多钱赶路,既不方便也不安全。

  于是,柴进有幸成为了同舟银行的头号储户,还收到行长曹孝才亲自送的锦旗一面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aojia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