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九十三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_水浒新秩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既然孱弱的南朝不讲道义,趁着辽国危难时入侵,想要高傲的辽人做他们的奴仆,那就给他们一点颜色,让这帮无信无义的侵略者尝一尝辽人不屈的怒火。

  这一刻,他们不再是契丹人、奚人、渤海人和汉人,也不再是农人、匠人、猎人和僧人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辽人。

  在国灭的巨大危机下,内部矛盾重重的辽国军民终于空前团结起来。

  所有不想做亡国奴辽人团结起来,打退侵略者,不死不休!

  天锡帝耶律淳自知此战必须全力以赴,只在城中留下了两千维持秩序防止敌军偷城的兵马。

  因兵力不够,其人还命军队暂时封闭了六个城门,只保留西面显西、清晋两门以供大军出入。

  其余动员起来的辽人则被官府以坊市里闾为单位编伍,迅速组织起来,开赴前线。

  桑干河东岸,全民动员的辽人组成了一个倒三角结构的联营。

  耶律大石领一万五千人离河岸两里,靠南扎营;

  萧干领七千骑兵同样离河岸两里,靠北扎营;

  南北两营相距二十里,彼此呼应。

  只待敌军渡河后,就交替冲击,将正在半渡的同军击碎在岸边。

  其余四万一千紧急动员的民军又分为三部。

  其中的两部各九千名老弱,紧挨耶律大石和萧干大军营地东侧立营,以壮声威;

  最大的一部两万人,这些人均是经过挑选,有一定战力的民军。

  正对桑干河对岸的同军营地,退后四里,背对玉河县城立营。

  为了防止大战时有人后退逃跑,玉河县的四个城门已经尽皆封死。

  负责此战的萧干故意让民军正背城立营,并对准敌人的渡河点,让他们承受敌军的大部分火力,却没有靠这些人打退侵略者的想法,这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
  萧干只要这些民军依托坚固的营寨和各类防御工事,抗住敌军的正面冲击一段时间就行,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为南北两部大营中骑兵冲击敌军创造时机。

  另有三千民军,顺桑干河向北立营巡视,防止敌军从上游偷渡。

  必要时,还可以干扰同军的渡河行动。

  南北大营立好后,萧干和耶律大石带着少量护卫,检查中间民军大营立营情况。

  打仗是死生大事,没人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。

  民军虽然素质参差不齐,但做事极其认真,营寨外的防护设施已经有了初步的样子,赶在同军渡河前应该能完成布防。

  随即,萧干和耶律大石又来到河岸边,观察对岸的同军渡河准备情况。

  桑干河的西岸约四里外,同舟社大军也立起了大营。

  昨日,岳飞重箭跨河杀人的事迹早已传到萧干和耶律大石的耳中,给了辽军极大的震慑。

  百年前,大辽南征赵宋,一直打到了大名府以南的澶州(崇宁四年建为北辅,次年又升为开德府。)

  结果,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aojia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